2018年5月4日星期五

時間銀行(上)


早前,網上瘋傳「瑞士時間銀行」的概念。

人口老化,好得人驚。今時今日,長命百歲,不足為奇。60歲踏入老年,90歲後才是晚年,當中差三十年,等政府照顧,慘過等死。

瑞士發明了義工制度,讓參加者照顧長者,如煮飯、打掃、陪看醫生,甚至只是陪伴聊天等等。做義工的時數紀錄,會存入「時間銀行」。他日輪到自己有需要,可以反過來用時數交換服務。

招募義工,素來不易,有誘因就唔同講法。聞說計劃大受歡迎,國民爭相加入。此舉厲害之處,是利用人性的自私,去達致集體無私的結果。先施後受,先還後借。正所謂積穀防饑,積德防患。

而我思疑,時間銀行除了紓緩人口老化和照顧者不足的問題,更重要的副產品,是「年老教育」。

近年我們都愛講「生死教育」,卻無人關注「年老教育」。然而,死亡其實不可怕,兩腳一伸就撒手塵寰。但是,眼睜睜看着自己機能衰退,記憶錯亂,手腳遲鈍,諸事走下坡⋯⋯身體上、心理上如何適應,才是學問。

當義工,其實就是自我安老之預演。如何準備、如何籌謀,藉著協助別人來排練。面對人生最終回的風景,是困惑還是豁達,存乎一念,提煉最佳心理質素,他朝頤養天年。這個潛而默化的過程,就像坐上了「多啦A 夢」的時光機,回到未來,關愛年邁的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