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學師


鶴藪一行後,開闢自己小天地的決心,愈來愈堅定。但對於耕種的步驟、方法,仍然茫無頭緒。身邊所有朋友都說:「做做下,就識架啦。」我半信半疑,自問真的不想拿農作物的生命來「教飛」。

就在這個時候,忽然想起,合作多年的小學,有個極具規模的天台有機園圃,更是全華南首家獲得「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認證的學校有機耕作單位。噢,原來自己一直身在城隍廟,也不懂求籤!

鼓起勇氣問准校長,來園圃當義工。之後每周一度,先耕作後教書,成為了最期待的事。平日早起,總要花盡九牛二虎之力爬下床,但置身園圃中,呼吸着新鮮空氣,丁點不覺累。每次當值,跟着負責老師和家長義工們邊做邊學,一點一滴累積知識。

記得第一天,學習「反箱」,是開展新一輪耕作的指定動作。起初我以為,「反箱」就是把舊泥轉換成新泥而已。卻原來,步驟比這都仔細多了。

先在天台地上鋪上黑膠墊,十來廿人夾手夾腳把膠箱中的舊泥倒出來,重新翻鬆。然後,在空的膠箱底層,鋪一個網,再放入兩個空的培苗格,一個向上一個向下,當中形成空間,最後再放另一層網,好像夾三明治般。這樣做,是為了疏導積水,就算下大雨,水份沿空間流走,避免長時間浸在泥土內。培苗格是廢物利用,培完苗才用來墊箱,可以多延長兩年使用期。

三明治做好了,再在上面鋪上馬糞堆肥,驟眼看,肥料有點像切碎了的禾旱草。最後,在堆肥上鋪回翻鬆了的泥,撫平待曬。我看着反好了的箱,覺得好像一張張舒舒服服的彈簧床,想像種子睡在這些高床軟枕上,一定發育得很好,心裡滿足極了。(耕耘記/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