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星期二

執紙皮大作戰(下)



上回提要,帶學生跟基層家庭交流。

交流前,先挑戰,執紙皮搵錢。過關了,正式登門拜訪。總不成帶兩梳蕉,給同學$50,任務是挑選一份合適見面禮。

在市集逛來逛去,買甚麼好?是次探訪單親媽媽跟唸初中的兒子,不如買手機套?中學生都愛玩手機吧。抑或,易攜小風扇?夏天可消暑。但,要用USB充電,對方不知有沒有?

我按捺不住給提示,基層家庭想要的,或許都是更基本的,例如必需品?同學搶答:廁紙?番梘?毛巾?「但,送這些作禮物,不是很怪嗎?我們探親,通常送『金莎』。」有人說。

結果,同學捧着一條紙巾,三枝牙膏和一瓶洗潔精,走上六層唐樓。一層十多個劏房,每戶只有幾十呎,單親媽媽卻不停強調,這是「豪宅」。母子倆來港六年,搬家四次,這個家,最寬敞。

閒話家常,氣氛舒服自然。同學問囝囝,平日愛吃甚麼?囝囝說,腸仔。六歲那年,阿媽返工,自己開鑊煎,半生熟照吃。鄰居問,媽媽呢?不答。不想別人知道,媽媽為了養家,獨留自己在家。媽媽心疼他生性,後來申請了綜援,全力照顧他,時時給他煎腸仔。

媽媽健談開朗,十級正能量在火爐般的斗室內迴盪。她的經歷不足為外人道,當事人卻輕描淡寫:「人人各有際遇。別人幫助,要感恩。但每個人的難關,說到底都要自己咬緊牙關走過。」

下樓那刻,同學欲語還休。「有些事,以前,我知道。現在,我感受到。」「香港這麼富裕,為甚麼有人活得這麼艱難,卻又如此樂觀?」也有人眼仔碌碌:「你看,我們的禮物,她都很喜歡呢。」

「送這些,不怪麼?」我故意問。同學搖搖頭。如再買,也選一樣的嗎?「不會。」我詫異。那會選甚麼?同學眨眨眼說:「腸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