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星期三

人生第三場



近年流行講「人生下半場」,上與下,以年紀來分。日本寄住家庭的爸爸卻對我說,人生分三場,年齡非界線,性質才是重點。

第一場,是「take」,討學問討知識討人寵愛。第二場,是「give」,辛勤工作養妻活兒侍奉高堂。第三場,是「give and take」,用閒暇的餘生回饋社會,也用社會的資源回饋自己。

但是,第三場不易玩,有人終身無興趣,退了休卻不知如何善待自己。另一些人終身不是苦幹就是喪玩,視野跟世界脫節,欲回饋社會也無從。所以,第一、二場其實是第三場的準備。前期功夫做得好,晚年就修成正果。

我旁觀壯年時候的他,天天日出落田,日中上班,晚上幹粗活,仍有餘力開發無窮盡的嗜好:運動、美術、工藝、閱讀、寫作……年輕時開了個頭,刻下人生第三場就是盡興時。

昔日的工作,關乎民生,卻也千篇一律,閉上眼去做都過關。但他願意鑽研,當是興趣,儘管沒有金錢回報。多年後的今天,變了人生第三場的養分。他有本事搞綠色旅遊,抗衡城市發展;四出奔走游說政府回應鄉村人口老化,講學宣揚敬老護小。批判的腦袋,是第二場修煉出來的。

爸爸的家,在「山卡啦」,一般日本人都未踏足過。但他自助遊的足跡,叫只能跟團的日本人瞠目。走得遠,眼界也闊,當日本首相在參拜戰犯,他跟我講的,卻是戰爭中日本人的罪孹。反戰電影、日本政治,他都有見解。我問,研究來幹麼?他說,總有用的。

智者,大隱隱於世。其貌不揚的「鄉下佬」,沒甚麼社會地位。爸爸說,人生第三場,爭取時間對人好,但不需再討好甚麼人。不求名不求利,熱心發揮自己,那天雙腳一伸,已是最好的完場。還在第二場掙扎的我,衷心銘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