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後.迷


我的學生當中,也有一個「後榮迷」。

有一回,玩遊戲輸了,她被罰唱歌,一開口,竟是這一句:「一追再追,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

她唱得捨不得停,同學仔瞠目,我卻在心裡數算,十來歲的她,張國榮逝世那年是多少歲。

「Miss,原來你細個嗰時,香港有個歌星,好──靚──仔!」她閃着雙眼,像發現新大陸般跟我說。

不過,起初她並不是靠一張臉「發現」張國榮的。她連他俊或醜都不知道,只知每年愚人節,全世界都在悼念他。有啥好悼念?疑團發酵,某日好奇心驅使,從此打開了寶庫。

前迷,啟發了後迷去認識、理解、翻查、對照。不圖甚麼,只圖一個為甚麼。

而我懷疑,「後.迷」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種態度,而且不限於娛樂事業。

因為,曾經有位90後告訴我,某年六四,他在人群裡擠了兩小時,進不了場,翌年又來過。不到黃河心不死,只因為:「阿爸每年都講一次,好想知他為甚麼傷心成這個樣子。」

最近,00後的小學生又追着問,究竟SARS那年,香港發生了甚麼事,怎麼人人聞之色變。

我一廂情願相信,「後.迷」現象,是劃時代的。因為,我輩小時候,嫲嫲鎮日講「當年日本仔點點點」,我從未留心聽過。我也沒那麼神心追回父母的偶像的作品。刻下的年輕人,卻有這份鍥而不捨的魄力。

一個人、一件事、一段歷史。錯過的,要追回,追看的追、追究的追。後迷是是沈迷的迷,也是執迷的迷。而今天的時間觀,又被壓縮得特別短。

有學生在碼頭工潮中段,到了現場了解事情,她說,遲了幾天,錯過太多,要追回最初那個「為甚麼」。看見年輕人關於諸事的後迷,對照千萬年薪的九流公關,我知道,香港的希望,在哪裡。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她有沒有看過倩女幽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