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星期五

感覺接龍

早兩天在拙欄談Dixit,不其然想起了兩件事。

話說某相機品牌,也曾用類似意念搞了個攝影比賽:邀請受眾拍一幀照片放上網,起一個題。下一個接龍的,要用上手的題,拍另一幀照片,然後再起一個新的題,如此類推。

例如甲把食攝入鏡頭,起題「晚飯」;乙根據「晚飯」去聯想,攝下家庭聚會的情景,起題「全家福」;丙在家拍全家福,再起題「同一屋簷下」;丁捕捉大學宿舍內同學玩得一塌糊塗的一刻,題為「青春」……                                          
比賽的目的,當然是宣傳新產品。但促銷之餘,也令人聯想到,創意,就是從不同角度看出不同可能性 。

然後,我又想起曾經訪問一位照顧亞氏保加症孩子的社工。亞氏保加症的特色,是不能解讀別人的情緒。於是,她把一大堆照片拿來給孩子起題,例如一張笑臉,有人認為是「開心」;有人覺得「溫暖」; 有人說是 「幸福」、「天真」、「嘆世界」……

不同的形容,有啥分別?箇中的層次、幅度有差異嗎?日常生活中又有甚麼例子?社工姑娘就是靠這些比較,去讓孩子解讀人類情緒的微妙轉變。

前者廣闊,後者幼細。我偷了師,拿來教孩子。腦震盪愈說愈遠,大攬扯不埋的事情,原來隱藏微妙關係。反之,看似一樣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天馬行空的東西,寫滿白板,再綿綿密密的組織起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來回往返外太空再回來,顛覆了許多「標準答案」,卻得出了更多更完整更有深度的分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