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星期二

生命的敬酒


教育中心的講座上,家長朋友問我,撇除成績,老師最想孩子擁有的,是甚麼?我想了想,答曰:目標。

有感而發,是因為研究「行為經濟學」的友人最近告訴我,人每天所作的事情中,平均只有43%是經過思考的決定,另外57%,是習慣使然。

這個比例,跟平日的觀察,頗合。所以電視節目天天有人罵,卻也一直享有慣性收視。電訊業剛開放的年代,很多人仍堅持用十元一分鐘打IDD。家母每周到超市購物,一邊喊重,卻又永遠拒絕叫送貨。

我們把思考用在較重要的43%上,其他事情,習以為常,死不去就是。因循有因循的好,不要問只要信,勇往直前,效率其佳。反之,議而不決,諸事不成。

然而,這些慣性,有時也會令你追悔莫及。小數怕長計,多花了許多無謂錢。賴在沙發看電視,失去了許多社交生活。長期拿重物,傷了關節,或許要做一世物理治療。

慣性何時會改?通常是,死到臨頭。被裁員了,唯有「的」起心肝增值。三高(血糖、血脂、膽固醇)了,迫於無奈節食做運動。大屋搬細屋,只得割愛掉垃圾。

然後,生活各方面,自動歸位。例如為了騰出時間進修->少了逛街->多省了錢。要騰出地方溫習->收拾房間->找回很多失物。那57%,突然大幅下調。

簡言之,不見棺材不流眼淚。舒服一點的做法,是找個新目標,去啟動第一個改變。例如有人很想生孩子,於是戒煙戒酒早睡早起勤做運動,無人迫你,你還唯恐不達標。男生戀上女班長,突然轉死性發奮讀書,像柯騰窮追沈佳宜一樣。

我們常說孩子沒有學習動機,說到底是欠缺目標。自願改變,相對被迫,功效大十倍。敬酒,比罰酒好喝。目標,就是生命的敬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