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星期日

譚玉瑛姐姐


聞說,人總不自覺日漸年邁,直至看到孩子急速長大,才發現自己老了。

而每個孩子,總不察覺自己的成長。直至小時候喜歡的兒童節目主持,在電視台拿了個三十年老人牌,突然驚嘆,原來自己也已一把年紀。

曾幾何時,譚玉瑛姐姐比我阿媽還厲害,最有本事令我準時做好功課。430是大限,主題曲前奏倒數:「五、四、三、二、一,發射!一飛沖天去,一飛沖天去,小小穿梭機……」,我就慌忙在作業上,劃上最後一個句號,然後擔定櫈仔等開場。

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430穿梭機」是眾多兒童節目中,最有代表性的。那銀閃閃的太空倉、神氣的機長制服,叫小孩子目炫神迷。主持人出場時,身上罩一度閃光,煞有介事轉個身,閃光才消失,很有型。

後來不知怎地,太空倉不見了。隨後的兒童節目,也再無專用場景。譚玉瑛姐姐變成了唯一的地標,任何時候,看到她,就知道又是放學時。

譚玉瑛說,三十年留守一個崗位,不是刻意,只算隨緣。委身娛樂事業的她,生活其實更像一個公務員:穩定工時穩定工種穩定收入穩定受眾,穩定得像你的小學班主任。

小學班主任永遠不會離校,也永遠不會老。你有你展翅高飛,某日重遊故地,恩師的臉容、聲調、眼神、打扮,從沒兩樣。就像電視一開,看見譚玉瑛姐姐十年如一日,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安全感都回來了。她的安定,成就了咱們的集體回憶。

話說回來,無綫的兒童節目名稱,算是與時並進。原始時代是跳飛機,80年代是穿梭機,90後是閃電傳真機,千禧乘着網絡熱就有「至net小人類」和「放學ICU」(ICQ)。今天再改,叫甚麼好?我倒期待。

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

鬆綁了的煲呔

人之將走,其言未必善,至少會更有趣。 

行將卸任的煲呔,日前為「香港最佳新聞獎頒獎禮」主禮。

未開席,友人與我笑言,不知他會否拿自己坐私人飛機榮登報章頭版一事,來開玩笑。友人說,怎可能,他才沒這胸襟。

豈料親愛的特首(對,他仍然是特首,雖然早己收工停手)來一招「估你唔到」,平日你想他EQ高一點,他總是黑面。今日你猜他一如以往黑面,他竟然寬容兼從容。

他讚揚傳媒的監察功能,又忽然自嘲 :「例如我也長期是傳媒監察的對象,話我接受款待呀咁……你地大聲發問,又話我黑口黑面,嗯,其實情緒真是很難控制……不過我也希望傳媒不要放棄監察角色,以後發問,細聲一點就是。」

這一節,分明是臨場加演。因為大會的英文翻譯,獨欠這一段。以往煲呔爆肚,講多錯多,今次擺明是心底話,不吐不快,卻也不動氣,還帶幾分幽默。

末了,司儀請煲呔接受紀念品,冷不防他爆出一句:「喂,收受利益喎!」,哄堂大笑。

以往的他,行色匆匆,忟忟憎憎,發言結束便離場。今日,你急佢唔急,連甜品都吃罷,還留在會場一一回答記者問題。

人一下台,就變得可愛。今日無責一身輕的風騷,對比當日吹口哨等上任的意氣風發,同樣情緒高漲,心態卻多麼不一樣。

反觀快將就任的梁振英,說話愈來愈小心。選舉期的親切,曇花一現,刻下又回復一貫的深藏不露。想到這裡,才驚覺喜怒形於色的煲呔,別有直通通之可取。

題外話:當日數十位得獎者,連講感受的機會都沒有,好可惜啊。至少,讓各組的冠軍分享新聞背後的點滴吧。別忘了,記者,才是頒獎禮的主角。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跟我來相親


我與拍檔近日經常自嘲,我們是「補習界的盛女」。

主流社會信奉貌美、身材好、對男人千依百順。盛女不搶眼、最多只有內在美、不會刻意奉承男人。

主流補習社主打天皇名師、雞精notes、考試貼士。我們先小人後君子,講明不操卷不填鴨不派標準答案。

人說盛女這德性,如何找男人?就像友儕總擔心我:「你們這樣子,哪做得成生意?」

奇就奇在,弊中心正正旁邊,就有一家「實戰最強、保証過關」的大型補習社。然而幾年來,誰也搶不了誰的生意。

就像很多盛女,置身美女群中,其實一樣找到另一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懂得欣賞你的,一個就夠了。每屆有十萬考生,萬份之一與我理念一致,已夠開班。

盛女的追求者不多,有時間建立深厚關係。我們信奉小班教學,同學有空間發揮,友誼也特別長久。

人們都介意自己不入主流,但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由衷認同主流價值。害怕被遺棄,唯有跟從。沒有想法,只得跟從。然而,當有人振臂一呼另僻蹊徑,又發現小眾的數目,遠比想像中多。

那天,課堂上我們論及教育的意義。究竟教育是個優勝劣敗的淘汰機制,人人埋頭苦幹只為過關?抑或,那是個啟發、開導、建立自信、發揮自我的過程?

「噢,後者正是我們來這裡的原因啊。」V衝口而出。我心一愀動、眼眶一紅。這小子,說得那麼坦白,都不怕人難為情。

文憑試前夕,舊生H問我有甚麼溫馨提示,說着竟談到中國的政制問題。兩年前的他,連香港政府的架構都不大清楚。而明天,要考試了,他還有空思考國家發展。

盛女不怕當。我們都當得很自豪。29/4 6/5有免費通識試堂及講座,志同道合的話,致電25120699,來相個親。

2012年4月20日星期五

盛女市場學

我信求偶是緣份,卻也不抗拒把男女關係看成「供求市場」。不過,究竟「市場」是甚麼?往往教我想不通。

市場說:條件愈好,議價能力愈高。市場機制,永遠理性、清晰、有數得計。

面孔不夠吸引,可以考慮45度側面。不夠瘦,就按標準減肥。統統有客觀指標。指標帶來安全感,贏得光采,死得瞑目。

然而,做生意最棘手的,先別談如何賺錢,而是如何劃分市場。盛女眾多,市場其實不止一個。

就像娛樂圈只有一個,但女藝人的市場就有好多個。燕瘦環肥,當不成大美人林青霞,可以做搞笑的吳君如、親切的肥姐,或者寸咀的蘇施黃,一樣出位。

重點是,不要擠身不利的遊戲規則裡玩。青霞不必學君如挖耳鼻孔,蘇施黃也千萬別模仿肥姐笑聲。

傳媒所渲染的盛女問題,正正是強迫所有女性,面對一個不利盛女的市場,例如美貌市場。試問連平日都不能靠外表找到伴侶的人,上電視Speed Dating,驚鴻一瞥,有多大成功機會?

其貌不揚,勉強「變靚d」,永遠不會跑羸天生麗質的。要賺錢,最重要的,其實不是供求數量,而是「Niche 」;有優勢未必好,有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才是成功關鍵。

主流愛貌美,但做小眾的好處是,機會雖少,競爭也少。踏破鐵鞋,但一拍即合。提升競爭力的折衷辦法,是找個合適的環境來競爭。

究竟廣大盛女的「Niche」是甚麼?我相信有很多可能性。婚姻顧問公司發掘得到,就是一條財路。

市場重包裝。一流的公關告訴你,最成功的包裝,不是改造自己,而是找對受眾──懂得把你的特點、甚至缺點,統統視作優點。

盛女的最大悲哀,不是迷信市場,而是走錯市場,局限了發揮。在哪裡跌倒,請在別處爬起。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聆聽(下)

教通識以來其中一個有趣的領悟,是聆聽與通識的關係。

學通識要代入對方處境,第一步,就是培養聆聽習慣。然而,問題來了,我肯聽,但別人總不能把話說完,怎辦?

隨便拿一頓飯桌上的談話來觀察就知道。眾聲喧嘩,人人不停「開話題」,你一句我一句,扯到老遠,鮮有人能不被打岔,表達一個完整意思。

我們都對「對話」有誤解,以為不停口,才是對話。其實,對話的精髓,是聆聽。所以,示威遊行裡各執一詞的對質,其實不是對話。

在學校裡,要有最佳的「聆聽環境」,建議參加辯論比賽。對,辯論其實不獨訓練表達,而是鍛鍊聆聽。

現實生活中,甚少有連續的三分鐘,哪怕只是三分鐘,說話的人可以專心建立一個觀點。生活裡沒有提示叮鐘叫你收聲,但對方的一句打岔、一個眼神,都比一叮更有阻嚇力。

連續三分鐘高度集中的聆聽,即時消化內容,繼而回應,只有辯論台上行得通。平日找個人跟你如此玩,他肯定把你當瘋子。

不愛辯論的,可以考慮由眼睛代替耳朵,以閱讀取代聆聽。

有些事情,很奇怪。大部分人都不介意花兩分鐘去讀幾百字,卻不會耐得住花兩分鐘聽別人口述一件事。

不信?做個實驗:把你要說的,寫上facebook。你會發覺,那些從來沒興趣聽你說罷故事的朋友,統統給你一個like,還寫了一些留言。

沒有人聽,卻有人讀,無關內容,關乎狀態。我城眾生,永遠趕忙,趕完就「忘」。耳聽八方最方便,一心多用,亦即無心裝載。

閱讀最不便,不專心絕不成事。然而因為百分之百集中,造就了高質素的接收。有一天,當耳朵都有了眼睛的專注,我們方發現,世界原來不一樣。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聆聽(上)

甲:「我上月到東京去了...」
乙:「東京,不怕幅射麼?」
丙:「我也剛去了歐洲回來呢。」
丁:「你們就好啦,我還是忙得要死。」
戊:「我還不是!BB一整晚在哭,我也睡不好。」
己:「聽說阿乜水最近也生BB了,是仔還是女?」

IQ題:上術對話,其實想討論甚麼?

答案:根本沒有討論過甚麼。當然也無人介意,某甲最初說「我上月到東京去了」之後,其實要說甚麼?有沒有下文?下文又有多精彩?

曾經有個有趣的調查,統計全球跨國集團老闆的聆聽耐性,結果發現,平均每次是:三秒!

三秒,口齒伶俐者,可講兩句說話。兩句說話之內,如未能引起老闆興趣,他就不會再聽下去。

然而,專業說話的人除外,大部分人想表達的東西,其實都不會出現在首兩句的。

按這個標準,再比對一下香港的節奏,就會發現,香港地人人都是老闆!

香港人的交往模式,是平均一至兩句說話,就轉一個話題。我們很擅長「開話題」,卻甚少建立、推演話題。聊天的目的,是解決沈默,而不是分享交流。

有些話題,比較有持續性,通常是因為對方說的,你也剛好有用。例如某人去了東京,你也剛好要去,就會雞啄不斷。換言之,聆聽是為了「收料」;而非「代入」。

我們都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對方要說的。通識的學生問我,多角度思考,怎樣培養。這個,言人人殊。但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多角度的前設,是代入;代入的基礎,是高質素的聆聽;高質素聆聽的先決,是放下自我。

耳朵關不掉。透過聆聽去學通識,就像郭靖透過睡覺去訓練吐納功夫,慳水慳力,卻也事半功倍。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改一條校規

E給我講了這故事。

「生命教育」課上,談及社會參與。學校是社會的縮影,E想到不如全校發起一個運動,由同學共識加入或更改一條校規。

提議者要儲夠一定數目的和議,在「拉票期」內努力推銷,接覑公開辯論,最後公投。冠軍於新學年生效,全校上下都得遵守,同學要協助推行。

這個比曾蔭權「玩鋪勁」還要勁很多的主意,比選學生會更哄動。當然啦,學生會頂多搞搞活動。改校規,倒是「顛覆校政」了!

你猜,最後當選的是甚麼?

有人建議,不如以後不用穿校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多數愛美,定必舉腳贊成吧。卻原來,怕比較、怕標籤、怕分心、家境不好、不愛打扮的同學,統統反對,合起來為數不少。

有人提議取消所有考試,以為一呼百應。豈料,支持率極低。同學說,其實他們不討厭考試,人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實力,只是不愛太多的考試而已。

又有人說,學習不必困於課室。即使是中英數等傳統科目,也可透過外訪活學活用。不過,這牽涉太多配套,人人嫌麻煩,沒甚麼人支持。

經過一輪激鬥,脫穎而出的,竟然是:「上午上學科,下午學術科」!食飽不用飯氣攻心,唱歌打球做勞作又半天。有了下午的期待,上午聽課又會專心點。

此舉改動不多,但功德無量,聞說連老師也大比數支持。我好奇的卻是,公投改校規,可大可小,怎麼校長如斯開明,甘願冒險?

校長氣定神閒答曰:世上最多人支持的東西,都是中間落墨的。而且,投票者要協助落實校規,屁股指揮腦袋,不會亂來。愈激進的人,愈要給他實權,有了實權,人就收斂,繼而成長。

容我以這一課,跟所有認為「民主會令社會大亂」的人分享。

2012年4月8日星期日

讓我來做你(下)

上回談及,培養多角度思考的妙法,是模仿別人。

同一件事,我看見拍手稱慶,你卻悲從中來,怎麼搞的?

我以為已很清楚對家的立場了,其實沒有。直至,直至我開始認真扮演你。

哭不出來嘛,就找個理由去培養情緒。過程中,少不免經歷你的思路、想像你的處境、審視你的苦衷,噢,突然間,你的舉動,都變得合理了。

生命無take2,角色卻可扮演無數個。不需舞台,不求觀眾,每天只消幾分鐘,很肉緊很仔細地去代入去感覺,夠了。

不過,不是所有同學都習慣演戲的。另一個方法,就是寫「角色日記」。

記得有一回,我們一起看《歲月神偷》。其中一幕,羅進一派了成績表,有兩科不合格。羅爸爸勃然大怒,當着整條村的人罵仔。

我問同學,那個年代的爸爸,面對學業退步的兒子,為何那麼憤怒?十居其九答曰:「因為兒子浪費了他的血汗錢。」

然後,我再請同學想像自己是羅爸爸,寫一則當晚的日記。深情剖白中,有這一句:「我罵你,只是不想你再走老豆這條路,辛苦命,幹一世,手停口停。」

又有一次,我請同學分析少女援交的原因。一致公認,「貪錢和追求名牌」是元兇。好吧,想像你是少女,試寫一篇援交日記?然後,心事揭盅了:「從來無人這麼寵我、着緊我、讚我靚,就連我阿媽都不會這樣對我。」

觀點,沒有對錯,只有深淺。旁觀批判,總及不上「代入」的深度和層次。而其實,我很怕過分強調分析的通識。因為,那通常不是分析,只是形式。

順口溜般給你舉出三個成因四個影響五種反對聲音六個解決方法,形式行先,分析行後,感覺包尾。我倒寧願,先感覺,再分析,後表達。這才是按部就班的多角度思考。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讓我來做你(上)

通識課上,我愛跟學生玩這個遊戲:

二人一組,輪流交換分享一段往事。甲說,乙聽;乙說,甲聽。然後,甲在眾人面前,扮演乙,講一模一樣的故事。反之亦然。

模仿的極致,不但要照顧內容,連眼神、舉止、語氣、節奏、小動作……都不能走漏眼。時間只有幾分鐘,吸收得了多少是多少。三、二、一,開始!

「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遊船河,那天天氣很熱,我用叉子叉西瓜在船上跑來跑去,突然一失足,人就掉進了海中心。大人們嚇得尖叫,慌忙跳下水找我,好不容易把我救回船上。我在迷糊中,隱隱感覺到,自己還死命抓那一片西瓜,心想,噢,它還在,真是太好了!」眾人聽得哈哈大笑。

明明在演繹別人的事,繪影繪聲卻像親歷其境一樣。我問孩子,好玩麼?異口同聲答曰:「好辛苦!」

孩子們說,帶模仿的任務去聆聽,原來,好勞累。要百分之二百專心,又不能打岔。最大問題是,我又不是當事人,怎麼呈現他的經歷?

西瓜一片而已,值得拚死保護?然而,它的的確確發生於另一個人身上。於是,負責去演的,只得不停找理由,去說服自己進入狀態。

如果,那是我第一次吃西瓜?如果,我一吃就愛上,覺得它超級美味?又如果,我不知道大海那麼深?又或者,我根本不察覺自己有生命危險……

正如有人覺得菜園村死不足惜,有人視它為命根為家園。要模仿別人的行動,首先要有他的情緒;要有他的情緒,得先代入他的思想(無論你是否認同那套思想)。你說懂,不是真的懂,做得出來,就懂了。

究竟甚麼是「多角度思考」,我想,正是能夠感通某人於某時某地的某種思想反應,並且提供解釋的能力。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一生何求

黃凱芹匆匆回港開了25周年演唱會,又一陣風般走了。

喜歡一個人的原因,會隨年月轉變。年少時,愛上他的作品。人大了,懂得宏觀地看一個人,深深共鳴的,卻是他的人生態度。

他曾是受歡迎DJ,但骨子裡,卻是個不隨眾流的孤獨男孩,害羞、靦腆、低調。

演唱會上,好友憶及往事,一一印證了他的性格。梁雁翎說,出門登台,大伙兒玩通宵,他獨守空房,別人在房門口放個飯盒,就是他的晚餐。

近年,他隱居冰天雪地的加國,連電話都沒有,只發email。紅顏知己周慧敏投訴,連專程出山為他當嘉賓的林子祥,也語重心長勸他:「我呢老人家唔用email,好心你裝番個電話啦!」

他對自己有要求,不易妥協。他不慕名利,也不愛交際。這種性格,在現實的香港,很難得。在娛樂圈中,路卻異常難走。

有人為了得到更多,步步妥協自己。但更多的人,妥協了許多,甚麼都得不到。他不願妥協,寧願離開。

人走了,歌卻繼續寫。每度回港,演唱會高朋滿座。原來,堅持自己,並沒失掉甚麼。

在他出道初期,時任監製的向雪懷,給他寫了《感受》。「未愛自我的公開,無意沾一線光彩。埋在人堆中,企在一角,仍覺孤單可愛……每當煩倦我愛漫步,寧靜將心輕輕打掃,人隨浪去,未覺迷途,行到何處停步。」我一直覺得,寫的,就是真實的他。

由「感受」,到後期的「平常心」,及至今天演唱會的終曲「My Way」,他也由迷惘的孤獨少年,過渡至不惑之年。做人,真的不需得到太多,也沒必要改變自己,活得安心就是。

黃凱芹在演唱會上,高歌「一生何求」送給爸爸,恐怕也是他自己的寫照。一生何求,三餐不愁,做自己喜歡的事,已經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