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教科書天價之謎(上)

教科書商與教育局談判決裂,家長咒罵書商無良,市民埋怨教育局辦事不力,教科書商一肚苦水。究竟,書價貴,問題出在哪裡,卻好像有理說不清。

價錢,由供求決定。市場習慣由求者角度看,選書的是學校,而不是家長,在被迫的情況下,唯有捱貴書──是我們的既定認知。

看真了,才明白真正的關鍵,在供應的一方。

經濟學告訴我們,供應與成本掛勾。一套全新的教科書,由無到有去研發,成本約一千萬。假設回本期是三年,即每年要賺三百多萬。若每書定價$150,則要有二萬多學生選用。算每校平均一屆一百五十名學生,就即是要有百多間學校選購。全港只有四百間中學,換言之,教科書商要生存,同一科目就只可以有兩、三個競爭對手。

更甚者,有些教科書,同一時間,更不止投資一套書。例如數年前新開設的小學常識科,合共六小科。老師一般不會從A出版社選A科,B出版社選B科,於是,勝出的書商,當然是大贏家;敗陣的,六小科全軍盡墨。即是說、沒有蝕足六套書的資金,根本進不了場。

新學制下,新科目愈來愈多,一般認為,商機更多。事實,恰恰相反。科目多了,學生人數攤薄了,書價,只會更貴。而這裡說的,還只是回本,書要賺錢,是企穩市場後好幾年的事。

換言之,書價高企,其實很大程度上,受着行業獨有的市場結構影響。想減價,要麼增加用家數目,要麼減少競爭對手。報載香港的教科書,比星加坡和國內的都要貴,那當然,前者靠投標,競爭受局限;後者人多,薄利多銷。

我不認為買貴書是合理,但爭取減價,是否該先找出問題根源?政府的施壓、游說、甚至把書商加幅公告天下,有用麼? 續談。

2 則留言:

匿名 說...

jase說到:(唔想用gmail login但又冇必要匿名)

對出版行業及現時教育科目數量的發展情況不太了解. 但很有興討論一下.

1. 單一科目由零開始既研發成本一千萬係點樣計算出來既呢?
2. 係咪每科開發成本都一樣呢? 有冇資助/平啲(控制成本)既方法呢?
3. 點解畏假設三年回本呢? 因為每個科目只能存在三年? 定係科目內容每三年就要更新一次?
4. 假設三年更新一次, 咁更新個成本又唔係一千萬囉喎, 咁又可以賣多三年喎
5. 如果紙價同印刷費係主要成本, 研發/更新教科書只係一次性投資, 成本上漲最多同前兩項掛勾, 又點解會增幅高於通脹呢? 紙同印刷費真係貴左咁多?
6. 投標=競爭受局限=書價會平啲? 我以為投標係價低者得, 增加左價格競爭, 係質量唔知有冇保證啫. 可以說明下點解,競爭受局限=平啲???
7. 薄利多銷理想化咁講係最有效既競爭方法, 因為書本內容相同, 書商送教材係非價格競爭, 成本轉嫁消費者, 所以賣得比多啲人, 就可以將教材既成本攤薄啲?=(薄利多銷?)

我覺得呢個題目幾得意, 想比下意見.好似...

現行由出版商自行矸發並同時發行係咪最好模式?

如果將研發成本, 同印刷成本分開. 咁做研發既就收返版權費(三年?十年?), 政府搵人投標印刷得唔得呢?

目的都係增加透明度, 唔比書商用其他明目賺太多.
一個書商出十個科目, 二個大賣, 八個賣得唔好, 為左生存必須收回失敗科目既成本, 有乜方法好過加大賣科目既價呢?


其實我覺得如果科目來來去去個幾科, 研發成本根本唔係討論範圍.
教育局要改制, 要加科目, 要教本, 唔該預埋budget去資助, 咁咪冇藉口囉.

問題變成點樣去資助最合適既研發書商. 同埋攞唔到資助既書商會嘈唔公平.

呢個我又未諗到好辦法喎. 唔知有冇人可以比下意見呢?

路人甲 說...

看到Jase的提問,很想逐一回應一下,先是第1題:
一套教科書,研發期大約三年,期間要就教育局的課程指引規劃架構(即各級要教那些內容)、找作者撰稿、編校、美術設計、排版、處理版權等問題,完成後要將課本送往教育局做審批(行內稱為「送審」),送審後出版社需按教育局的指引作出修訂(所謂的「修訂」並非只改個別字詞,有時可能要重新調配學習重點,工作量絕對不少),當中亦有可能被教育局列為「fail」要重新再做(起碼要做一年半載),方能再送審。送審獲通過,雖然表示可以在市場上出售,但這並不代表工作結束,而是意味著有更多的工作接踵而來,那就是製作一系列的配套,包括教師用書、試題庫、ebook、光碟(雖然有學校將之視作驅雀的工具,但沒有的話,有些老師又會認為教材不夠全面)、網站……以上的種種配套(請注意,上述未計分級的問題,以初中三年來說,教師用書就起碼至少要3至6本)。製作配套除了不用送審外,其實也需要找作者、編校、美術設計排版、處理版權,甚至需要錄音、找技術人員開發軟件程式、做testing等等。由此可見,要製作一套教科書,背後其實是需要不少人力,假設上述的項目需要15個人來做(這是很保守的估計)﹐而每個人的月薪為15k,為期三年,總支出已經達到 $800萬(15人x $150000 x36月,這還未計租、未計水電。一千萬成本,絕對有數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