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當孩子不再愛故事

教育同工都說,學生不論年紀性格背景,上課最留心那刻,必然是老師說故事之時。

故事的魔力,跨年代的。P說,當年學《庖丁解牛》,中文老師就真的弄來雞翼數隻,示範何謂游刃有餘。講《弔古戰場文》,老師着全班打開窗迎進冷風,幻想置身屍骨遍野寒風嘯嘯的戰場,比這淒冷千萬倍,更勝千言萬語解說。

我沒類似經歷,但尚記得當日老師述說朱自清何以為老父背影感觸,白先勇如何「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少艾心靈總被觸動。

今天走進課室,是一樣的效果,一說故事,幾十張嘴立即緊閉洗耳恭聽。然而,想都沒想到,首先對故事生厭的,竟是學語文的學生。

原因,跟遊戲規則不無關係吧。近十年來主張「能力導向」的中學中國語文課程,指明不考作者背景、寫作背景和文章獨有的修辭技巧。考的,是「文體要素」。簡言之,是看見一篇記敘文,就要找出「時、地、人、原因、經過、結果」六大要素。條件反射式的文體拆解填充練習,如何學最好?當然是操卷囉!更甚者,課堂讀的文章,跟考試考的,永不重疊,自是更沒必要了解故事背景了。

不敢否定這學習方式,只心痛「功能性」的對號入座練習,與注重評賞的國文研習,相去甚遠。都說要學生培養興趣,然不懂評賞,又如何愛上?單單着眼句式文體分類,用來學基本外語,還說得過去,全世界又有哪一處,是用學外語的方法去學母語的呢?

狹隘制度,有何出路?友人近日在班上講龍應台《大江大海》的故事,逐字逐句解說。以為小學生嫌艱澀?全班聽得入了神,還在老師鼓勵下,回家認認真真發掘自家故事。

同行如見曙光,醒覺這一仗,要趁早打,趁孩子還愛故事的時候。

4 則留言:

Lim Soo 林蘇 說...

『大江大海』於小學階段講?勇敢嘗試。

黃明樂 說...

係呀, 反應仲好好添!

匿名 說...

香港受教育既人,一向視語文為搵食工具,
就算强調功能性, 也止於買辦層次,
經常宣傳既"兩文三語", 便隱含呢個意思,
老一輩讀書不多,但喜聽大戲粵曲,
劇中包含故事,歷史,音樂, 曲詞便是語文教育,
接觸既上代人物,多個性鮮明,人有立體感,想與受此熏陶有關,
用學外語既方法去學母語, 正正失去語文既原初功能,
切斷語文同生活既聯繫, 窒息細路仔個性發展,
遲早有多幾個"港孩"

環保達人上

Frostig 說...

Good!
Well done, thanks!

The way how Chinese is taught nowadays is just a j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