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

寧養服務的算盤(下)

上回提要,爭取經年,一班熱心的醫務人員終於在醫管局架構內,啟動了八個寧養服務試點。

大半年下來,原來計劃不但令末期癌症病人帶着尊嚴離開,還實踐了一場愛延下一代的生死教育。

小學生J一直品學兼優,遭逢至親離世,情緒失控,幾近被趕出校。過去幾年朝夕相對的中心職員,成了遺孤的最大依靠。二人手牽手到學校求情不果,尋尋覓覓轉校去,終於找到的安身之所。J亦逐漸重拾生活規律,回復天真笑顏。

末期癌症病人的最後一程,由數月至數年不等。中心職員與家屬一路走過來,建立出信任,令無數像J一樣的孩子,願意每星期回中心做遊戲。康樂室內,小朋友由筆下盡是一片黑白灰,慢慢發展出歪咀斜鼻的人物,到最後滿紙藍天白雲人人笑盈盈,仿彿心路歷程的赤裸展現。職員親眼目睹未忘人逐步畫出彩虹,感動得掉眼淚。

某名門之後到中心當義工。在公開試拿幾個A「濕濕碎」、平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人生目標欠奉的「叻女」,一年義工服務下來,竟然立下決心修讀幼兒教育!

萬物有時,一些生命走到盡頭,另一些才剛開始。上一代消逝帶來的悲傷,可以轉化為下一代堅強的生命力。就連伸出援手的人,在當中亦有成長。經歷過,反而明白死亡原不是那麼可怕。

我不住想,如果沒有了這些服務,孩子的下場會怎樣?過渡期更漫長,引發更多社會問題?還是隱藏於不為人知的角落自生自滅?

我們要為公共服務衡工量值,有沒有計算這些界外得益?如果連政府都只看個別服務的短期直接回報,誰還會為社會整體長遠利益打算?

1 則留言:

匿名 說...

希望這樣的服務(以及類似的「無收益」社會服務)能夠發展、普及開去,能發揚光大,同時慢慢地滲透,改變香港人急功近利、短視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