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化冷知識為己用

家長問,為什麼子女上課學的知識,一點也記不住。

「前財爺梁錦松說過,賺的錢不是自己的錢,花的錢才是。」家長不明白我這個比喻。

小時候,習慣把平日讀到的精句抄下來,留待作文時派上用場。有時但求物盡其用,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多年後回看那些矯柔造作的文句,不忍卒睹。

但無可否認,多虧那大膽地反覆運用的幼年訓練,許多句法和字詞漸漸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系統。看書聽課,讀得再多再好,都是別人的創見。然而一旦經過自己消化和應用,就是知識的再生。在生活裡演譯出來,成為了個人擁有的財富。

學習,其實是個「化萬物為己用」的過程。書本寫的不是學生的知識,老師教的也不是;由學生主動運用過的,才是真真正正屬於他們的智慧。而應用,並不局限於功課中。中英數理化,都可以活學活用。

可惜的是,如果一個學生朝七晚十都被形形式式的課堂和補習班充塞着,而上課又離不開打瞌睡、聽聽、再打瞌睡的單向接收模式,再多的冷知識也只會左耳入右耳出。填鴨式教育制度的最大漏弊,正正在於傳授太多,而學生嘗試和發揮的空間卻近乎零。

世上最有競爭力的經營模式,是投放最少,獲取最多。如果我們願意套用這種思維,貴精不貴多地灌輸,卻營造最自由的環境讓學生無限量應用,一定事半功倍。

而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快就會領悟到,如果掙的錢非自己的錢,花的才是,那麼最令人懊惱的莫過於﹕自己沒有梁錦松那三世也花不完的積蓄。所以努力「花」之餘也要一邊「賺」。學海無崖,唯勤是岸。

沒有留言: